SD-WAN 冗餘性 vs MPLS 冗餘性

SD-WAN 冗餘性 vs MPLS 冗餘性

根據最近的 Uptime Institute 報告,網路故障僅次於電力中斷,成為系統停機的主要原因。數據同時顯示,完整的「2N」冗餘配置是一種有效降低停機風險的方法。這讓我想起與 IT 經理們反覆討論的一個話題,SD-WAN 冗餘性。不管形式如何,總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:「SD-WAN 使用公共網際網路,怎麼可能達到與 MPLS 相同的可靠性與冗餘性?」我的回答?光靠 SD-WAN 加公共網際網路,辦不到。您必須有一條私有骨幹網路。

Cato 的雲端原生 SD-WAN 方法,不僅在中間一哩達到與 MPLS 相同的可靠性,更在最後一哩提供更佳的冗餘性。為什麼?MPLS 在最後一哩僅提供有限的主動-備動冗餘,而 Cato 則提供主動-主動冗餘及智慧最後一哩管理(ILLM)

在這裡,我們將比較 MPLS 冗餘性與 SD WAN 冗餘性,並說明為什麼主動-主動冗餘與 ILLM 如此重要。

相關內容:深入了解網路冗餘性

MPLS 冗餘性:可靠的中間一哩,有限的最後一哩選項

MPLS 在中間一哩的可靠性享有盛譽。MPLS 供應商擁有強大的基礎架構,能夠提供企業所需的 WAN 可靠性。事實上,可靠性常被用來為 MPLS 頻寬的高昂價格作辯護。

然而,實際上,MPLS 線路的高成本使得在最後一哩提供相同等級的可靠性變得困難。對許多企業而言,MPLS 連線的高成本使得設置冗餘線路成為遙不可及的選擇。若無冗餘線路,據點將容易受到最後一哩中斷的影響。施工團隊挖斷線路導致停機的案例屢見不鮮。

即便有冗餘線路,據點仍可能受到電信業者斷線的影響,去年的 CenturyLink 斷線事件便是明證。中斷是由一張故障的網路卡引發。要防範這類故障及最後一哩中斷,幾乎必須透過雙歸屬連線,並在不同路由的路徑與不同供應商間建立連接。

Cato SD-WAN 冗餘性:強大的全球骨幹網路與智慧最後一哩管理

Cato 以低於 MPLS 的成本,滿足企業級正常運作時間需求。在中間一哩,Cato 的全球私有骨幹網路具備 99.999% 正常運作時間的 SLA 保證。每個 Cato PoP 均透過多家一級網路供應商相互連接。Cato 的專屬軟體堆疊可監控每家電信業者的即時效能,並為每個封包選擇最佳路徑。透過這種方式,Cato 骨幹網路能提供比任何單一電信業者更高的正常運作時間。

在最後一哩,Cato Socket 會自動連接至最近的 PoP。Socket 採用經濟實惠的高可用性設計,實現在地、低成本的冗餘,並可連接至任何最後一哩服務供應商。這使企業能夠加上低成本的網際網路連線,實現足夠的韌性,即使是小型據點也負擔得起。企業不再受限於特定供應商或技術,可自由選擇最適合其成本、韌性與冗餘需求的電信業者與傳輸方式(如 5G、xDSL 等)。

Cato 的智慧最後一哩管理功能,還可迅速偵測網路頻寬衰退與中斷,確保快速應變與切換。此外,因為 Cato 掌控整個全球 PoP 網路,且客戶具備自助管理能力,故能靈活處理問題並迅速應對,從不成問題。

最後一哩的主動-被動冗餘 vs 主動-主動冗餘

真正讓 Cato SD-WAN 冗餘性優於傳統 MPLS 冗餘性的,是 Cato 具備內建主動-主動冗餘的能力。

MPLS 本身並未真正提供主動-主動冗餘。頂多可以配置雙路徑,並加裝負載平衡器來分配流量負載。實際上,MPLS 在最後一哩的冗餘性為主動-被動,透過路由或 DNS 收斂進行線路切換。這代表在 VoIP、遠距會議或影音串流等服務中,切換過程過長,無法維持連線會話不中斷。結果呢?勢必會有一段停機時間。

在 Cato Cloud 中,您可以選擇主動-被動冗餘,但同時也能實現主動-主動冗餘。這是因為我們的雲端原生 SD-WAN 軟體支援主動-主動連線使用,實現負載平衡。因此,最後一哩的「故障切換」過程可達到無縫銜接。因為兩條傳輸路徑同時在運行,當其中一條發生故障時,封包能立刻透過另一條路徑傳輸。最終成果是減少停機時間,並最佳化應用程式效能。

此外,Cato 的主動-主動冗餘策略也能應對 IP 位址變更的情況。某些應用程式與政策可能因 IP 變更而失效。Cato 的網路位址轉換功能是從 Cato 的 PoP 取得 IP 位址,而非從 ISP 取得。這表示在最後一哩於 ISP 間切換時,網路功能不會受到影響。

Cato 實現真正的最後一哩 SD-WAN 冗餘性

Uptime Institute 的數據證明了「2N」冗餘對正常運作時間的重要性,而 Cato 的主動-主動冗餘將 2N 概念引入 WAN。透過結合最後一哩的主動-主動冗餘與具 SLA 保證的私有骨幹網路,Cato Cloud 能夠實現企業所需的正常運作時間。

如果您想進一步了解 Cato 的 SD-WAN 解決方案如何提升五倍吞吐量,並為實體據點、雲端與行動用戶最佳化 WAN 連線,歡迎下載我們的免費WAN 最佳化與雲端連線電子書。若您對 Cato 的雲端原生 SD-WAN 有任何疑問,歡迎立即聯繫我們

SD-WAN 常見問題

  • SD-WAN 是什麼?

    軟體定義廣域網路(SD-WAN)的設備會部署在公司的各個據點,並能透過任何底層的傳輸服務,例如 MPLS、LTE 或寬頻網路,在這些設備之間建立一個加密的網路覆疊。

  • SD-WAN 有什麼好處?

    降低頻寬成本: MPLS 專線的頻寬費用非常昂貴。以「每位元成本」來看,MPLS 明顯比公共網路頻寬高出許多。至於貴上多少,則取決於多個變數,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地點。然而,MPLS 的成本並不僅僅來自於高昂的頻寬費用。佈建一條 MPLS 網路連結通常需要數週甚至數月的時間,而類似規模的 SD-WAN 部署卻能在幾天內完成。在商業世界裡,時間就是金錢。消除廣域網路帶來的瓶頸,將能創造顯著的競爭優勢。
    在不可靠的網際網路上建立可靠網路: SD-WAN 能夠讓各據點同時啟用多種數據服務並以「主動/主動」模式運行。當網路發生中斷時,能以不到一秒的速度進行故障轉移,將連線快速切換到新的線路,不會中斷應用程式的使用。
    安全通訊: SD-WAN 會對傳輸中的資料進行加密,確保資料在任何線路上傳輸時都是安全的。
    頻寬隨選即用: SD-WAN 能夠即時增加或減少頻寬,確保重要的應用程式在需要時獲得足夠的頻寬。
    快速站點啟用: 啟用一個新的辦公室只需幾分鐘,而不是像使用 MPLS 時需要數週或數月的時間來設定。SD-WAN 節點能夠自動配置,並能使用 4G/LTE 網路實現即時部署。

  • 推動 SD-WAN 普及的關鍵趨勢是什麼?

    過去企業多是使用傳統電信服務來建構網路,例如受管型的 MPLS 服務。這些服務價格昂貴,站點開通通常需要數週甚至數月的時間,即使是最簡單的變更,也得等待服務供應商來處理。
    SD-WAN 提供了一個擺脫這些困境的途徑,為企業 IT 網路帶來了敏捷性和成本效益。SD-WAN 能夠透過多個網際網路連線將不同據點連接起來,並利用加密的網路覆疊將這些連線整合在一起。在這個網路覆疊層中,透過策略設定、應用程式感知路由和動態線路評估,讓底層網路連線發揮最大效益。
    最終,SD-WAN 利用低成本的公共網路,同時提供了企業所需的安全性與高可用性,並達成理想的效能和服務穩定性。

  • SD-WAN 有哪些限制?

    缺乏全球骨幹網路: SD-WAN 設備是部署在現有的網路基礎設施之上。這意味著單靠 SD-WAN 設備本身,可能無法滿足企業對高效能且可靠的網路骨幹需求。
    缺乏進階資安功能: SD-WAN 設備能解決許多現代網路應用情境的需求,但對於資安需求卻無法提供協助。因此,企業常常需要管理來自不同供應商的零散資安和網路設備(例如 CASB),才能滿足其需求。這反過來會導致網路成本和複雜度增加,因為每台設備都必須由內部 IT 人員或代管服務供應商(MSP)負責採購、設定和管理。
    無法支援行動辦公: SD-WAN 設備的設計目的主要是為了據點對據點的連線。因此,單靠 SD-WAN 設備無法解決行動辦公人員安全連線的問題。